北京站 中考网-北京站

2019年北京新高一部编版历史教材分析(3)

2019-09-04 09:46:28中考网编辑


  03、建设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

  一、编写高中历史教科书,要建立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学科体系。按照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科书分成二大类,即通史和专题史类。通史规定为必修课,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共同基础教育课程,专题史类规定为选择性必修课。全套书共5册。通史即《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通史,下册为世界通史,是历史学的基础知识,规定为必修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都是从人类文明起源讲起,一直讲到今天,讲到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的高中学生,中国通史的学习内容多一点是应该的。《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供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此外,还有选择性必修三册,分别为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供高中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求选择使用。选择性必修课是在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扩展知识面,是从专题史方式,让学生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角度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打破了中国史和世界史的分界,各专题下的具体内容按照时序分别表述中外历史的重要内容,引领学生从不同视角认识历史。课标还规定了选修课为《史学入门》和《史料阅读》,作为校本课程,由有条件的学校自行编写,不在此次编写组任务之内。

  通史课即《中外历史纲要》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构成,编写采取详今略古原则。中国古代史分成4个单元共15课,中国近代史有4个单元共10课,中国现代史有2个单元共4课,另加一个活动课,总共30课。世界古代史分成3个单元共7课,世界近现代史分成6个单元共16课,另加一个活动课,总共24课。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分成6个单元17课,加上活动课总共18课,从政治制度史角度分别讲述历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货币与赋税制度、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分成6个单元15课,另加活动课总共16课,从社会经济生活史角度分别讲述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方面的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分成6个单元15课,加上活动课,总共16课,从文化交流史角度分别讲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人口迁移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史学入门》、《史料阅读》,加在一起就构成了高中历史课程的学科体系。从中学历史教学和教材建设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学科体系,是建设中学历史教材学科体系探索的良好开端,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这个体系打下了好的基础。

  还要指出:探索高中教材的学科体系,要注意教材建设的学科系统性和学科关系的逻辑性,但是在知识点上不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要注意点、线、面的结合。强调知识点的系统性,必然增加教材的分量,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适当降低难度以适应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角度出发,使内容线索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具体性与概括性有机结合,既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具有可读性和适用性。同时,具体内容既重视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也注意到学生的升学和兴趣的多元需要。初中历史讲的细一些,高中历史从简;初中历史注意记忆性,高中历史加强分析性,使历史教育作到循序渐进。

  二、高中历史教材要坚持贯彻课标要求的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要把五个核心素养融入历史史实的叙述中。

  这是建设高中历史教科书学术体系的核心。课程围绕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在内容设计与编排上,力图使教科书的课文正文叙述、辅助栏目设置、活动课设计等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建立起有机的、内在的联系,通过诸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努力注意提升历史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系统性,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课程通过对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在史事叙述和观点阐释上符合历史学科的要求,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渗透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图科学、全面地对历史进行解释和评述,作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课程内容注重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有利于对学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四、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教材在历史的叙述中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注重体现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通过教科书的学习,认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树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分时期讲述了我国古代在思想、文学、科技、艺术等领域的代表性人物和成果;选择性必修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专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单元,集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共涉及历史文化名人100余位,思想、科技、文学、法律等著作80余部,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农学、地理学、水利工程等重大发明创造50余项,书画、音乐舞蹈、雕塑、器物等艺术作品40余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同时,注意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体现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文化多源性和多样性,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学生具有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通过中外文化多源性、多样性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不间断的独特性的比较,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