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小学和初中,有点感概有些所得
中考,终于在儿子一切都无所谓的放松状态下圆满落幕。顺利进入北大附中,没有当初想像中的激动,一切都是如此平静,如此正常。看着1米8的大儿子,在这个没有作业的假期里疯狂地打着游戏,对于未来我们仍然不能说胸有成竹,但是面对着人生的第一个大考,他还是渐入佳境,收关完美。
儿子小学上的是丰台的民办小学,当时有机会进入海淀区的名牌小学,但是考虑到民办小学早上7点半入校,晚上7点半放学,一日三餐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学校完成,我和儿爸倍感省心,因此没有任何思考地选择了丰台的民办小学。当时的想法是中学也在那个对口的民办中学上,压根不为小升初烦恼。
儿子的小学生涯应该是快乐的,很少开家长会,学习中上,但是肯定不是拔尖,每周会利用在校时间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兴趣班、篮球、羽毛球班(完全是玩,几乎没有系统的训练)。周末除了少儿剑桥英语外(三年级开始,五年级结束),只有疯玩。直到小学四年级,在各路家长的声讨中,我这个被誉为最不负责任的妈妈,才意识到小升初和未来中考的严峻性,匆忙在他人的指导下,将户口转入了海淀区,为小升初做准备。同时在各路家长各种坑班的推荐下,在儿子5年级的时候勉为其难选择了一家离家相对近的坑班开始了蹲坑生涯(后来才知道蹲了个超级粪坑),为了不让孩子周末的时间都被占据,取消了剑桥少儿英语。当时的想法是蹲着呗,万一能被点招就皆大欢喜,不能的话还上我们的民办校。
小升初真正来到的时候,我们还是感觉到了真正的压力,当坑班无效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当时蹲蹲看的想法中希望出现奇迹的心理还是很强烈,因此儿爸开始由甩手掌柜变成了主操盘手,拉着儿子开始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只是为了给儿子寻找点招的机会。儿子还算争气,在没有系统学过奥数的基础上(仅是坑班接触过皮毛),每次考试均能获得三等奖,被我们尊称为老三。别小看这老三,这成了我们回海淀上学的入场券,我们被海淀区一所优质校(2014年海淀13所优质校中排名靠后)点招进入了实验班。该校以管的严著称,但是我们别无选择,想到3年后中考跨区的难度,我和儿爸在分析完所有利弊之后,举家返回海淀。儿子整个暑假对我们未能让他和他的小伙伴一起留在丰台而拒绝和我正常说话,直到军训结束,他快速融入新的环境,并被选为班长,用三年的时间见证了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蜕变。
三年的初中生活让我们无限感慨,学校在整个海淀排名一般,但是儿子在学校如鱼得水,初一、初二以参加和组织各种活动为主,学习轻松,并能保持相对稳定的优异成绩,儿子自信,且在各方面有所锻炼,如果不是初三第一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莫名大幅下滑,我和儿爸俨然对中考充满信心,当时的目标校101中学,我们没有把成为学霸作为儿子的学习目标,我们只是想借助老牌高中的浓厚文化底蕴熏陶孩子。后来由于北大附中的走班教学模式是儿子希望选择的,我们才将中考的第一志愿调整为北大附中。
初三第一学期不知什么原因,原本学习一直较为稳定的儿子成绩开始下滑,而且看不到底,和他沟通,他说没问题,他都会。我们选择了信任孩子,在忐忑中,我们迎来了一模、二模,儿子稳定地渐入佳境,一次比一次考的好,直到中考,基本上是稳步向前,如愿进入了北大附中。
初中三年我们在巨人学校上了两年的数学,主要是由于儿子比较喜欢那个数学老师,所以我们一直坚持上到这个老师出国,初二第二学期结束也就停上了数学课。英语在新东方上的新概念2和3。初三最后一学期找了个一对一的作文老师对作文进行了辅导,物理和化学仅在初三的寒假上了一个几天的串讲班。我和儿爸不推崇课外班,除了英语,其他均不主张。
回头看看儿子的成长,我对我们每一次的选择都很欣慰。小学我们选择了小班教育的民办校,避免了公立优质校的功利行为,孩子的学习环境宽松,没有压力和外围的攀比,我们自己也秉承了快乐成长理念,避免孩子被各种课外班和大量的作业包围,孩子平时晚上7点办放学回家从来没有作业,因此晚上能早早上床睡觉,周末作业量也不大,总能很快完成,所有的假期都没有课外班(除了5年级开始的坑班)。
初中三年是孩子性格成熟和习惯培养阶段,孩子的抗压力有所提高,但是自信和自我规划原比一味的追求成绩更重要。由于孩子的学校牛孩不是特多,儿子在此能够较为轻松的获得重视和表现,给了孩子很多培养各方面能力的机会,儿子自信满满的由儿童转变为少年再至青少年,成长的步伐远远超乎我们的想像,看着他每天为各种事情忙乎,不断历练成长,我们为是否进入顶级学校没有了那么多的期许。
备战中考我们也曾经为留不留校,签不签约纠结过,也曾被保体育满分而缓考折磨过,但人生能有几次证明自己和为自己目标努力一次的机会,儿子在目标的选择上都体现了明确的自主意识,理由不为我们完全同意,抉择恐怕也略显草率,但是在他人生第一次由自己主宰命运的大考如愿进入第一目标校,这对他的人生应该是一个好的经历、好的开始。
【查看原帖并参与讨论:走过了小学和初中,有点感概有些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