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 中考网-北京站

北京十一学校科学实验班优势凸显

2011-10-09 14:25:55佚名

  ■不一样的课程,不一样的学习方案,多元宽阔的高端出口

  ■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尝试

  ■开班一学期有余,优势初步显现

  直面“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叩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更是对中国教育提出了一道艰深命题。如何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杰出人才的培养路径,北京十一学校率先做出回应,2010年9月,高中“科学实验班”应运而生。

  科学实验班开宗明义,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拔尖人才和相关领域领军人物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培养未来科学界领导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确保实验的质量,学校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方法、师资配备、毕业出口、招生方式等都进行了独特的设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

  一个多学期过去了,这个令人关注的科学实验班究竟实验了什么?取得了那些预期的效果?日常的学习、生活怎样?记者经过多次探访,所见所闻,感触颇深。

  高中课堂悄然变脸

  一进科学实验班,发现这里确实与通常的中学教育不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案;每位学生都有三位导师相伴在身边;每个人都可以申请到“自主研修学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和速度进行学习;“班内模块”让志趣相投的人思想交锋;科学考察帮你触摸最憧憬的神秘领地、长短课时、大学课程先修……一个个亮点,吸引着孩子们。

  科学实验班特别强调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一上课,过去那种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埋头记笔记的方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习任务书、导学讲义。学习新知识前,老师总是布置大量的预习题目,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互相讨论,来完成学习内容,然后检测,最后老师再针对难点进行答疑解惑。

  崔一凡兴奋地告诉记者,“升入高中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们的授课方式。不再是填鸭式的教学,老师也不会单单讲课本中的知识。无论是物理老师‘天马行空’式的讲课方式,还是语文老师的‘学习任务书’,还是英语老师的‘小组学习’,都十分注重培养我们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的授课方式让我眼前一亮。”

   令人向往的自主研修

  对于那些自主发展、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学校开辟了“自主研修学院”, 这是一项重要的革新。学生经过自学自研掌握了课本规定的教学内容后,无需再按部就班坐在教室里听课,他们可以申请到自主研修学院学习其他内容,待老师讲完这一单元验收时,他们再回到班级参加考试。这让同学们兴奋异常,有的学生也呈现超出想象的发展水平。

  学校自主研修学院副院长、科学实验班班主任王笃年认为,自主研修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制定好学习计划,同时,对于扎实的基础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是一次全面的锻炼。

  对此,于超凡同学深有感触:“自主研修,要求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都不能少。几个月下来,竟然发现自己各方面都提高了,尤其是思维方式有了深刻的转变。”

  谈到这项改革的初衷,校长李希贵认为,在学生时代就应当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给予学生自由和责任,允许学生独立处理这些问题,没有它,就谈不上个性发展。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一种方式,“自主研修学院”提供了这种方式。“我们就是要让学生拥有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意志,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相对自由的支配学习时间、选择学习内容、选择适合他们个人的学习速度,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模式。这不仅意味着课程和方法的改变,而且是对整个学校生活和精神面貌的改变。”

  短短半年时间,“自主研修”已成为学生热议的话题,能到“自主研修学院”学习已成为同学们最羡慕的一件事,出现了人人争取“自主研修”的态势。

  小小模块的巨大价值

  在班级教学的条件下,如何实现个性化的教育呢?实验班的做法是,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设计开发不同的课程,按照不同的发展方向,在班内组成不同的“学习模块”,对接不同的升学目标,通过一个又一个动态的组合,把一些对科学研究有激情、有相同兴趣的孩子聚在一起探讨问题。比如,物理竞赛小组、微生物发酵俱乐部、未来经济学家论坛、机器人智能小组等,随着学业的推进,还可以组建新的模块。学校对各种类型的“模块”和“分组”,在实验室、图书资料、自习室的使用、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等方面提供针对性的帮助。这一举措,使传统意义上的所有学生读一本书、上一样的课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记者发现,这种深入学习的小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小组,学生有共同的兴趣,关注同一问题,学习进度也相同,可以激发大家的思想交锋。正如同学们所说:“这种‘班内模块’的教育价值是巨大的,它提供了一种氛围,激发了可贵的思想交锋。”学校课程研究院院长、物理教师秦建云告诉记者:“学生虽然坐在同一教室里,但他们的学习方案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教师一对一地帮助他们进行规划。也就是,班级是一个大系统,在大系统中还有许多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发展方向组成的小系统,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的小系统,不断地变化组合,使学生可以自由的追求他们自己的爱好。”

  在科学家身边成长

  科学实验班每年实施“四学期制”,其中包括两个大学期,两个小学期。大学期在校内完成各学科的必修和选修模块,小学期组织学生校外考察与实践,包括到大学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社会实践场所、国外友好学校等。

  小学期更是令同学们颇为心动的时刻。在中科院化学所工程塑料实验室里,记者看到5位科学实验班的学生手戴胶皮手套,正在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学习硝酸银溶液,并通过观察硝酸银溶液与氨水互溶的过程,随时记录自己的实验心得。

  学生谢翔刚进实验室的时候,老师教大家练习如何使用pH计检测化学液体的酸碱度值。“既然能测化学液体,是不是普通的液体也能检测?”谢翔的这一想法得到老师的支持。于是,他将随身带的可乐、果汁一一搬上pH计上,进行pH值检测。”一位博士生感慨到:“自己在实验室呆久了,从来就没想到拿可乐、果汁去做做pH值检测。他们太聪明了,很有想法,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和谢翔他们一样,在这个小学期里,30位科学实验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研究方向被分配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方交大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等14个实验室进行考察,其中不乏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一明同学入选参加了“北京市后备人才早期培养计划”,进入北京大学分子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跟随李国宝老师进行新材料的合成实验。“这里是我感到无限神秘的地方,也是我无比向往的地方,而现在这里是我科学之梦开始的地方。我可以在这里的试验台上亲手操作,去探索科学发现的奇妙。”他说。

  实际上,科学实验班已经不止一次走出校外进行科学考察了。2010年暑假,他们赴上海进行了世博科学考察,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喷雾降温装置、环保建筑都成为学生研究的对象。2011年3月,他们又前往国家会议中心,考察“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节能减排、能源开发等,这些重大科研成果的原理与日常学习知识相关联甚至能够完全理解和解释,也增强了他们对科技的亲切感、好奇心和求知欲。

  谈到这一举措,校长李希贵认为,对于实验班学生的教育,高中学习应从封闭的学科教育走向多层次、宽领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协调发展,学校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的相互沟通,学科课程与实验课程的有效衔接。

  出口宽阔多元高端

  王笃年老师透露,为办好科学实验班,学校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并采取了审慎的态度。一是选派最优秀的教师任教,理、化、生学科教师全部由竞赛教练担任;二是严格控制学生数量;三是实行导师制,实验班为每一位学生配备了三位导师,即成长导师、学业导师、学术导师,由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担任“成长导师”,指导学生养成优秀的个性品质;由学术专长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教师担任“学业导师”,指导学生构建全面的科学素养;由特聘的大学、科研院所的知名教授担任“学术导师”,发现学生的特点、专长,帮助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为学生的专业志趣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学业竞争的双赢,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王老师对此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既让特色飞,又要贴着地面行走。在教学上既有一定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还要打好扎实的基础。最重要的是遵循学科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令王老师倍感欣慰的是,一个多学期过去了,科学实验班的优势逐步凸显出来,这些学生也初步呈现出培养潜力。

  学校相信,经过三年系统和科学的培养,这批学生在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上将形成自己的长处,选择的面更宽,适应性更强。在高考中会非常有优势,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时也能体现出优势。总之,通过各种通道都会走到一个比较理想的道路上去,出口将更加宽阔、多元、高端。

  “我们的目标是上最好的大学、选最好的专业、获得最好的发展。”李希贵校长说,对于那些寻求个性发展的勇敢的心灵来说,科学实验班提供了一条前进的道路,他们可以放心的走上这条路。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