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 中考网-北京站

看人大附中是如何培养超常儿童的?

2010-10-12 09:53:27佚名

  超常儿童培养嘛,不就是把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挑选出来开小灶超前学习,然后小小年纪就高分上清华北大中科大吗?

  他们不再是儿童了,管他干哈呢。咱忙着培养下一批超常儿童呢。

  可是,人大附中的超常儿童培养理念,却与此截然不同。《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震撼上市。该丛书记录了该校八位超常儿童梦幻般的成长经历,相信他们也会有梦幻般的未来。套个流行词,他们就是人大附中的“梦八”。

  本套丛书共8本,分别记录中国车手程丛夫、学苑“怪才”潘思塑、发明之星吴天际、艺术少年杨迪、剑桥学子肖盾、世纪少女杨夏男、校园“黑客”侯晓迪、绘画才子王羽熙8位人大附中学生成长、成才的故事。

  这八个孩子禀赋各异,却有着共同之处——走了一条不符合常规的教育之路。这是怎样的教育之路?与传统教育区别在哪里?怎样培养出像他们一样优秀的孩子?这8本书给了所有渴望寻求答案的读者一个最真实、最生动的解答。

  人大附中刘彭芝校长为《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丛书》作的序言

  《人大附中超常儿童培养纪实》这套丛书反映的是人大附中八个学生的成长经历。我熟悉这八名学生中的每一位。他们都离开中学不久,都还在大学读书。他们的人生刚刚开头。

  为一群还充满未知数的学生写传记,出一套丛书,肯定会引起各种讨论,肯定是在冒险。我曾是他们的校长,我有责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议论,有责任承担潜在的风险。所以,这套丛书的主编,也许只有我来当;这套丛书的序言,也许只有我来写。

  我们编写出版的这一套丛书,主人公虽然是中学期间的学生,但我们预期的首要读者,不是中学生,而是中学生的老师和家长。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不是在编写一套青少年励志丛书,而是在编写一套教育学丛书。

  以往的教育学著作,主人公几乎都是教育者。其实,评价教育成不成功,关键是看培养出了什么样的学生;衡量教学效果好不好,最有发言权的是学生。

  我们编写一套以学生为主人公的教育学丛书,也许有点“另类”,但也有可能因不同而精彩。我们是在做一件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事。

  透过这套丛书中的学生主人公,我们来看他们背后的老师、家长,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其一,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发现者”——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质和特点。没有发现,培养只会事倍功半;有了发现,培养才会事半功倍。

  其二,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点火者”——点燃每个学生体内蕴藏的能量。教育工作者绝不仅仅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的更重要的职责是通过“点火”让学生的能量充分发挥出来。

  其三,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和完美主义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各有特长。能不能做到,能做到什么程度,那是另一回事,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取法乎上”,必须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

  借这套丛书,我们要为中国的超常教育说几句话。对父母而言,孩子都是自己的好;对教师而言,学生都是自己的好。为了避嫌,我这里不说这套丛书所写的八个学生,而说一个与我与人大附中无关的学生。福建有一个学生叫胡铃心。

  “胡铃心现象”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现象。胡铃心的成功,实际上就是超常儿童教育的成功。我们不能保证每个超常儿童都能和胡铃心一样,但有一点必须明确:对超常儿童不实施超常教育,肯定是巨大的人才浪费,肯定是教育工作者的严重失职。

  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打破用一个模式培养学生的“铸造式教育”;我们一直在提倡尊重个性挖掘潜能的“因材施教”。开展科学有序的超常儿童教育,不就是打破“铸造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吗,不就是“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渠道吗?

  最后,我还要表达两个心愿:

  一是希望这套丛书所写的八个学生,在今后的人生路上,能有更好的状态,能有更好的环境,能有更好的成就;

  二是希望五十年后,还有人为这八个学生编写一套丛书,用他们后来的表现反观中学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如果能这样,两套丛书合在一起,那将是一套很有价值的教育学研究资料。

  丛书内容简介:中国车手程丛夫

  程丛夫,小名毛蛋,中国的“F1之星”。

  6岁的时候,当小小的程丛夫破例与大人一起坐过山车时,他沉稳的表现和对挑战极限运动的痴迷第一次引起了父母的关注。而当程丛夫迷上卡丁车的时候,父母便将程丛夫的未来锁定在了赛车运动上,开始了一家人的风雨征程。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赛车还是一个几乎不被人知的行业,而将自己的孩子带上一条没有先例的道路,则被认为是一种疯狂的赌博。

  十多年的风雨征程,今天的程丛夫被誉为“中国的舒马赫”,是最接近F1这个世界顶赛事的中国车手。读程丛夫的成长故事,就像读一部奇妙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程丛夫展现了他对自身理想坚定和执著的追求;程丛夫的父母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家教哲学;而这背后的另一个主角人大附中,则是程丛夫展翅高飞的舞台,这所以尊重个性为教育理念的中学,给程丛夫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和支持,成为程丛夫成长道路上强大的“心灵后盾”。

相关文章链接:
人大附的超常儿童实验班和清华附龙班选择哪个?

大城市成绩顶尖的孩子为何愿意选择北大中文系?

北京海淀区七大重点中学特色分析

2010年清华大学本科新生来源三:河南省

上十一学校一个月后的学习感受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