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 中考网-北京站

实验室,教我如何不爱你--北京行随感之二

2009-04-07 09:21:42佚名

  在走访这三所学校(北京四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的过程中,无论是参观实验室,还是听校领导的介绍,还是看学校的专题片,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是实验。由实验衍生出许多高附加值产物,这些产物不断催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实验文化,显然成了学校的主流文化之一。
 
  众所周知,这三所学校的理科都十分强势。这种强势,不仅体现在高考的优异成绩,特别是北京的(文)理科高考状元,还体现在五大学科竞赛中。这种强势的“秘诀”,我们在探寻。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充分发挥实验在学生学习中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中西方学生有差距的话,这其中的差距之一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这里不能不谈到,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发明创造和科技创新,但这样一些发明与创新,主要用在了消遣娱乐中,如黑火药的发明,却用在了烟花爆竹中,但西方却用它打开了我们的国门。如果说古代中国的思维主要体现在思辨和坐而论道之中的话,而西方却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一切从实用出发,通过革新、创造和发明,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西方文明的繁荣与昌盛。
 
  如何让学生喜欢自然学科呢?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途径。每一个渴求新知和充满好奇心的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获得一种经历、体验与感受,这样获得的思想、概念、技能和方法,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优化了学习方式,提升了学习品味。这样获得的成就感,让学生更加充满自信。正如,陶行知提出要争取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解放出来的力量要好好的用,用在创造上”,“创造新自己,创造新中国”。对以课业学习为首务的学生们来说,“六大解放”意味着可以获得“学习的基本自由”以除束缚、扩智识,意味着配置了一把“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金钥匙。  

  在北京四中实验楼中,生物实验室给我们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有植物组培室(里面放满许多温室中的瓶瓶罐罐,植物在里面自由和充分地成长)以及分子生物实验室(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生物实验室,里面各种现代仪器林立)。在物理实验室的过道上,放了一个实验仪器,让过路的学生和老师探寻物理的奥秘,就正如在图书馆门厅中安放了一个傅科摆一样。特别是北京四中科技创新教育的介绍,突破了一种以学科为本位的禁锢,彻底地解放了学生。刘长铭校长谈到,现在这些竞赛(包括学科竞赛、科技发明等)已经变了味了,我非常反对。如果,剥去教育功利化的外衣的话,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在北大附中的会议室里,康健校长就谈到,他们现在和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一起,联合就新课程的实验教学开展合作研究,共同探寻新课程中实验的价值和意义。他谈到,如果,我们总是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我们在收获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
 
  走在人大附中的实验室,无论是虚拟实验室,还是模拟驾驶实验室,还是平面设计实验室,还是通用技术实验室,不仅仅实验装备一流,而且学校领导对实验的理念也是非常先进的,理解也是非常到位的,特别是在电教中心录播室以及过道,更是感到一种震惊,校领导与中央主要领导的多次交谈以及中央领导多次视察人大附中,我就有一种感叹,校长如果做到这个份上,还有什么事不能办的呢?还有什么事办不好的呢?
 
  这三所学校,在作息时间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上课都上得非常少,活动开展得都非常多。下午三点半,放学的放学,选修的选修,实验的实验,艺术的艺术,各得其所,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张扬,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三所学校,在资源利用上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充分发挥校内资源的同时,尽可能依靠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为学生的发展又拓宽了一个新的平台,特别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以及有关课题的开展等等,学生发表的论文刊登载世界顶尖科学杂志《Nature》上,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发展。
 
  正如,这两个英文单词阐述得那样,“Impossbile”,即为“I`m possbile”;“Chemistry”,即为“Chem is try”。什么是不可能,我即为可能;什么是化学,化学即为探索。实验,教我如何不爱你!

编辑推荐文章: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