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 中考网-北京站

北京三大中学——北京四中、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的观感

2009-04-07 09:11:18佚名

  细节彰显崇高――北京行随感之一

  我们一行五人带着一种期待,来到北京,参观慕名已久的三所学校,它们是北京四中、北大附中和人大附中。这三所学校,在中国基础教育的地位是相当地显赫,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风向标。

  每一所学校,都有她的独特文化。这样的文化,不仅体现在书本的一些文字上,在校园的一些实物中,更重要地是散落在人们(民间)中一些传说和故事。在这些传说和故事中,一些细节见证着学校的文化,彰显着学校的崇高。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更好地、深入地走进这些学校,只是浮光掠影地参观了这些学校,听了这些学校简单介绍,但是我们依然有了一种强烈地感受与震撼,这些学校的细节做到了精致,在这些细节中,我们读到了文化,看到了崇高。

  走在四中的校园中,我们发现无处不在但有独具匠心的一些细节,留下十分深刻的影响。在校园的一块草坪中,有一块从三江源头寻找回来的石头,上面书写着首任校长1907年的训诫;在另一块草坪里有一块雕塑上面有三个显著的八角帽、一双工人的手、麦穗,下面摆放着鲜花(其实,在四中有许多雕塑,这些雕塑形成了一个主题,就是学校很浓烈的文化气息。在雕塑下方,我们发现,都有一个说明牌,更好地阐述主题、作者,以及第几个公共参观景点);在校园走廊上,一些柱子上面,刻写着有学生书写古代的一些名言以及国外一些名言;在图书馆门厅里,有一个傅科摆实验(备注:1851年法国科学家傅科当众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220英尺的钢丝吊着一个重62磅重的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的摆动轨迹。周围观众发现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时,无不惊讶。实际上这是因为房屋在缓缓移动。傅柯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旋转)等等,这些细节无时无刻一种声音,让人感到百年名校中一种历史的厚重以及对现代教育一种诠释。

  在北大附中的会议室里,他们的领导班子以及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与我们一起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康健校长不时地提到,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如基础教育的一些“暴发户”、“一些新贵”、“这几年把教育弄得小气了”等。(他本来有北大一个的重要会议,他推掉,专门和我们交流)。我在观察他们校领导,都非常朴素,他们走在人群中,我们是绝对认不出他们的,但丝毫挡不住他们对教育的热情和智慧。特别是张思明副校长,以往只是在一些媒体上见到过,在短短十分钟左右的交谈中(由于下午张校长有选修课,没有和我们进一步深入交流),张校长的那样一种亲切、自然、低调、朴素,特别是他的备课笔记(早已经发了黄了,但保存得非常好),留下十分深刻的影响。走在北大附中的校园,特别是其校门,让人无法想像,这是北大附中的校门和校园。如果上面书写着校名,我们还真以为跑错了学校,这似乎又印证了康校长的关于“基础教育的一些暴发户”的观点。

  在人大附中的餐厅里,我们和人大附中的校长们(刘澎芝校长由于一个重要会议没有前来,但她特别关照她的副手一定要接待好)一起共进中餐。吃完中餐后,我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和体会,上午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精神享受,特别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业绩,中午我们又有了一个非常好的物质享受(真正的色香味俱全)和视觉享受(特别是一些造型和雕刻)。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人大附中的食堂是中国中学第一食堂。而真正掌勺的食堂的大师傅,却是在人大附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临时工”。在人大附中校园中,流传着三个故事,其中之一就是这位获得全国第五届烹饪大赛“果蔬雕刻”二等奖的魏二明,初中毕业,到自学成才,再到参加成人高考;我们在人大附中交流的时间里,始终有一个人陪伴着我们,这也是附中的一个传奇,从陕西农村来的王锋成,从一个烧水工成长为学校举足轻重、最为忙碌的电教中心负责人;还有一位宿舍的保洁员,通过多年的努力,顺利地拿到了英语的本科文凭,能够流利地与老外进行交流。

  北京四中的高贵灵魂、北大附中的朴素厚实、人大附中的人文关怀,尽管,细节不是学校最重要的东西,但是“蝴蝶效应”形成的却是一种文化场,在这样的文化场中,每一个人都会追问,我心目中的理想教育是什么?我为理想教育又能做什么?

网编推荐你需要阅读的文章: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