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高中课程改革专项研讨系列活动171中举行
东城区高中课程改革专项研讨系列活动3月12日在171中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在继承中发展,稳步推进新课改,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教育部课程中心主任刘坚、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主任钟作慈,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赵学勤,北京市教育学会秘书长张凯、常务理事顾德希及首师大基教院王海燕等多家单位的专家领导。区教委主任蔡福全、副主任冯洪荣及来自山西省教育厅的10位示范高中校校长、区教委相关科室负责人、各高中校校长、副校长、课改联络员、高一年级组长及部分教师约150人参加。171中校长陈爱玉做了《“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的主报告。会议还交流了该校3名特级教师在实施新课改后过程中的新思考、新探索、新实践。
研讨活动分为“进班听课、论坛研讨、大会交流”三个单元,展示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地理、美术、通用技术等10节研讨课,诠释了171中“做有层次无淘汰教育”的理念。通用技术课上还有来自177中的学生跨校上课,这是东城教委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的新思路、新措施。在“模块教学研究,整体把握系统思考”、“理解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标高”、“落实三维目标、深化学科德育”、“尊重学生选择、发展学生特长”四个专题论坛中,与会就课改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专家对171中的课改实践予以较高的评价,并对下一阶段课改实验工作提出了希望。教育部课程中心的刘坚主任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171中学在新课改实验中所作的探索和实践。他希望东城区推出更多的、具有原创性的经验,促进北京市课改实验工作稳步推进。
通过本次活动,我校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1、办学理念得到进一认同和深化:正如陈校长在发言中提出,“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是学校在充分分析学校办学优良传统、解读国家新课程改革目标、领悟东城区教育主旨、吸收中华民族教育思想以及大办学教学现实条件等基础上提出的、符合171中学实情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在全体干部教师员工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学校也按照“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思路推进工作。教师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用激情书写的教育思想,促成了学校精神文化的构建。
2、学校精神文化特质在继承中注入新课内涵:“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是我校多年来一直提倡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新的课改背景下生发,是“让每一个171人都创造和享受和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是“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办学目标的具体化。真如陈爱玉校长在“教师语录”的扉页上题词说的“让我们带着教育理想去追求理想的教育”一样,171中学的学校文化就是一群有着教育理想的人在追求理想的教育。“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就是我们171人的理想教育。
3、为我校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也提出了挑战:来自教育部、北京市、东城区各级专家、领导同时走进我们的课堂,看到了我们在推进新课改过程中的扎实工作,也为学校展示我们多年来尤其是上一学期以来推进新课改取得方方面面的成绩提供了机会。
听课中,专家们眼光独到,不仅关注课标的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特别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真实收获、特别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教育部课程中心刘坚主任听了通用技术和数学两节课的部分片段,对我校课程实施给与了充分肯定。他说通过这节通用技术课,他看到这门课程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对民族素质提高所起到的作用,觉得171中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实际工作,东城区在这方面大有作为,同时他深深感到教育部的课程决策决定英明。他说在现场,我看见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操作,当学生把自己的设想变成作品时的那种喜悦、那种自我激励和自信是最让我心动的。在听完数学课后,刘主任并没像其他老师那样马上离开而是与身边的学生攀谈起来:你觉得你桌上的这些实物模型和老师开课时播放的那些图片有必要吗?你能感受到老师再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基本数学思想在里面吗?与初中学习相比,你有什么感受?现在课堂讨论多吗?同学间有帮助吗?学案是各科都有吗?你认为学案与课本关系密切吗?一系列问题直指学校工作细节。
论坛上,专家们观点鲜明,不仅关注学校教育理念指向性和引领性,而且关注模块教学的操作性、课标把握的适度性、学生选择的真实性和德育落实的有效性。真如北京市教育学会秘书长、地理特级张凯老师所说:走进地坛公园,我们会看见高大乔木、低矮的灌木、娇小的花卉和伏在地上的小草,他们对阳光、对水分、对肥料、对土壤都有需求,这需要园丁们不能放弃任何一株小草不能只关注某棵大树,这就像我们教育中的有教无类,171中学把这种有教无类改版为“无淘汰”;园丁们不能给小草的施肥和花的施肥和大树的施肥同量对待,必须有区别,就算同样是花也不能不同品种施同样的肥,这在教育上就是因材施教,171中学把这种因材施教改版为“有层次”。我觉得这是一种继承与发展,也是在继承中的提升。高中课改需要对民族优秀思想的继承、对前辈们积累的经验继承,更需要发展和创新。他对课时调整、学生选课等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课时调整在实操成面上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师生观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很好认识教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教学是以知识为载体,实现师生的情感交融。师生的情感交融关系到课改成功,教师做好引领者、参谋者、参与者的角色。首都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王海燕主任在发言中肯定171中学课改很实、感到北京的教育很真实。
研讨大会上,专家评价掷地有声,不仅谈到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真实感受,而且还高屋建瓴地谈到学科教学在课改中的关注点和操作点。正如刘坚主任在发言中所说:新课程中教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学会读懂学生,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我今天比较关注的是高一以必修为主体,我们学校开设了多少选修课?如何尊重学生选择的?怎么挖掘资源的促进学生发展的?今天听了美术老师的发言,觉得171中学做得很实、很好。我看到新课改为教师成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了舞台,也为教师成为专业工作者找到乐趣和自尊。现在是艺体领域跨班走班,将来,我们的语数外物化生史地政等都会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这需要我们做好准备。他在谈到看见学校提供的教师语录时很高兴,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一个学校把老师的思想写成这样的语录并变成这样的小折子,很有创意,关键是校长在大会发言中没有以自己的角度大谈“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理念,而是引用教师语录里老师的观点来阐明自己办学理念,很有意义,这是一位好校长。最后,刘主任说“做有层次无淘汰的教育”与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有异曲同之处。
专家的参与和引领,为我们课改提供了和好的理论和思想支持,坚定了我们继续深入推进新课改的信念。同时也为我们在细节处尤其是学科课堂教学方面提出了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