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五中友好学校之一:德国柏林市贝尔塔中学
1995年,我校经鲁迅研究院黄文华教授介绍,与德国柏林市贝尔塔?冯?舒特勒中学进行了接触,双方均认为两校进一步交往有益于学校的发展。于是1995年4月14日双方在北京签定了《中国北京市第五中学与德国柏林市贝尔塔中学建立友好关系协议书》。迄今为止,两校通过书信和互访等形式,进行了多次友好交往。德国贝尔塔中学校长来访过两次,我校历任校长出访过三次,贝尔塔中学师生来访6次,我校回访6次,参与交流计划的中德两国学生达150余人次,平均每次有24名左右的EXCHANGE STUDENTS,中德均等。在这些交往过程中,双方的校长、教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了解到两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学校教育的迥异。
贝尔塔中学在柏林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学校。该校的校园与我校相似,但占地面积要比我们大一倍。一座综合教学楼,设有音乐、艺术、天文地理等多个专业教室。但教学班不象我们是固定教室,学生上哪门课就到哪个教室。我校师生访问德国时邀请方会安排一些日常课程,有的是随机地选听英文课、体育课、劳动技术课或艺术课,有时是专门为我们安排的英语讲授的德国历史文化课或民俗课。我校师生普遍感到,该国的教育教学与我们有很大的不同,以英语课为例,一个班只有二十名学生,座位随意摆放,教师坐在前面,一边读文章,一边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不用站起来,因此紧张的程度就少多了。课文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各种词汇、句子,教师授课也很灵活,课堂气氛非常好,学生们积极参与,许多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不高,发言时结结巴巴,表达不好就借助手势或其他形式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教师并不着急,不时地给予提示。在这种气氛中学习,每个人都感觉很轻松,教学的效果非常好。总之,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学生主体。在与友好校交往过程中,对学生、教师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在互访中均是对方先来访,我校教师、学生在接待之初,都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与德国人沟通有困难。有的不敢张嘴,有的躲避。有一名我校学生在接待的第二天找到我,她说前一天晚上,把学过的英语单词、句子都用上了,现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就鼓励她,在和对方接触中,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可以扩展一些话题,表达不清就写,用字典等等。过后,中德学生逐渐熟识,成为了朋友,中方的学生也消除了紧张,增强了自信,沟通逐渐自如了。尤其是出访德国时,几乎没有机会使用中文,必须时时刻刻用英语表达,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每一位参与过活动的中国学生都认为英语水平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在交往过程中,学生们明显地感觉到德国人的自觉性和德国学生的独立自理的能力。我校师生在柏林访问时,很多时间是由德国学生陪同。他们把一切活动都安排得井井有条,从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很强的独立性和组织能力。相比之下,中国学生依赖性很大。在交往过程中,中国的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并努力地去改进。
在德国师生来访时,我们会同样为他们安排听课,大多是英语讲授的,或有可参与性的。此外,也会带他们游览一些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点。问他们对北京、对中国的印象怎样。他们的回答让我们既吃惊又欣慰。他们普遍说:“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大的城市!”因为在德国,十几年来,正面介绍我国发展变化现状的信息非常少,而只是一些非正常渠道的消息。他们对我们这些年的变化一无所知,通过交往,他们对北京对中国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好客和友好感触很深,也对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底蕴极感兴趣。同时他们也对环境污染问题、交通问题、学生负担问题提出了置疑。他们表示要把所见所闻告诉德国的学生和朋友们,并表示还要来中国。我们也达到了宣传北京的窗口作用。
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均认为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有着很大的益处。同时,也希望把这种交流进一步深化,扩大交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