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北京新课改教师和学生如何互动?
编者按从今年秋季新学期起,北京、吉林等5个省市高中一年级开始了全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按照此项课程改革,有近7万高中新生不仅可以像吃自助餐一样挑选自己的课程,同时还能像大学一样实行学分制。据业内人士称,新课改更注重激发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新课改推行一个多月了,教学效果如何?老师、同学们对新课改有什么反映?是否能够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方式呢?本报记者对此进行调查。
新学期开始后,北京市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统一使用了新版本的课改教材,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了不小的变化。9月27日下午,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的董姣老师迎来了她新课改之后的第三节选修课,这是之前她从来没有开过的课――古诗文鉴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课堂上,董老师正在讲《诗经》里的《蒹葭》这一首诗。
“其实,我们看很多小说,听许多歌曲,他们优美的歌词,并不是自创的,而是吸收了我国传统诗词的精华后改编的。”说着,董老师把《在水一方》这首歌播放出来,与古典诗歌做了对比。董老师还设计了许多问题,几乎有一半的课堂时间,她让同学们自己讲出对课文的体会。课堂上,同学们发言的积极性很高,对古诗也有各自独特的理解。
“对很多同学来说,他们所接触到的古典诗文有些是比较晦涩难懂的,通过选修课,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古典诗文,让他们真正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从而更加喜欢我国的传统文化。”董老师对记者说。古诗文鉴赏课刚刚上了第三次,来听课的学生每次都挤满教室。
“我感觉选修课上有很多知识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胃口的,这些知识虽然对于提高成绩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长期来说有益于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我感觉这些选修课的意义不亚于必修课。”董老师说。
“听了老师的课,我才知道,原来除了课本上的课文以外,还有这么多优美的文字。我懂得了好多新鲜的知识。”来听课的一位学生说。他告诉记者,学这些选修课感觉比较轻松,只要到学期末交篇作业就可以。
董姣老师告诉记者,开学前学校已经统一组织对高一老师进行新课改的培训,培训持续了两周。首都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委托的新课改教师培训基地之一,负责设计培训方案。负责此项教师培训的首都师范大学成教学院培训办公室主任向余峰告诉记者:“新课改后,教材变了,课改强调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强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我们通过培训,就是要教师掌握这些课改精神。”
北京市宣武区外国语实验学校物理老师邹晓妍告诉记者,新的高一年级物理课程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她的课上,每讲一段内容,都会随时提问,让同学们4人一组,分组讨论,再派代表回答。“原先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的。对一个问题,直接教给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所有正确方法。现在老师会先把问题提出来,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学生还要跟老师一起分析,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邹老师说,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这个学期,学校课程安排上明显加强了学生实验课,更多的结论由同学通过实验得出来。现在不会只是老师教学生如何做实验,而是首先告诉学生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由学生自己定方案。学生提出设想思路后,亲自动手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证实能否行得通,然后得出结论。
邹老师的学生小燕兴奋地对记者说,初中时她不十分喜欢物理课,觉得背一堆公式很枯燥。现在不同了,更多的实验可让他们有了动手的机会,对课程的理解就更深入、更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