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 中考网-北京站

孩子一生中如影随形的两棵树

2006-08-20 11:20:49佚名

  鲁迅先生的《秋夜》开头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身为父母,我们生命的后园里也有两株树,一株是孩子“认知发展”树,还有一株是孩子“情感发展”树。这两株树伴随孩子生命的开始而扎根,却由于后天承受的阳光、雨露或者雷暴、冰霜不同而呈现出极大差异,带来完全不同的生命意义和结果。
  
   “认知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树的躯干和枝叶是不是涌动着“创造力”的浆液;“情感发展”这株树长得好不好,要看树的果实是不是个个坚实、成熟、饱满,经得起风雪雷电的威胁与摧折。没有持久的创造力就难以推开真正成功的大门;没有健康的情绪情感,即使侥幸获得了一时的成功,也难以将成功进行到底,长久地拥有幸福人生。
  
    与国外的父母相比,中国的父母过多地把物力、精力和梦想集中在培养孩子的“认知”之树上,却忽略了孩子“情感”之树成长的正当渴望,仿佛“奥数”、“过级”、“满分”等等就构成了孩子生活世界的全部。
  
    也许,父母亲的可悲之处恰恰在于:我们同样经历过孩子心灵和肉体成长的所有阶段,可当我们终于“长大成人”,身为父母之后,却断然拒绝和我们的孩子共同完成再一次的成长。我们开始以爱的名义倚仗自己经验的权威,强迫清新、蓬勃、有着无限种潜能的生命臣服于我们已经停止生长了的观念、情感。我们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厢情愿、喋喋不休、自私自利的“布道者”;孩子则成了无所适从,充满困惑、压抑和挫折感的孤独的“倾听者”。毫不夸张地说,孩子人生成功希望的破灭大致根源于此。
  
    培育孩子不同于培育任何其他的生命,孩子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成长。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奥秘其实就是对这一严酷事实进行毫不妥协的颠覆―――互换角色,让孩子成为自己“认知”和“情感”发展历程的“布道者”,而做父母的要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倾听者”,一个真正的、积极的、平等的,值得孩子信赖的“倾听者”。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要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父母亲就要用真诚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和孩子再一次经历共同的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孩子引向未来真正的幸福。而真正的幸福只可能来自孩子自身健康的情感能力和创造性的认知能力的共同构造,而不是来自我们自以为慷慨的给予。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