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北京市语文中考题
2004年北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的第1面和第3面上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和姓名;同时填写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再用2B铅笔把对应号码的标号涂黑。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内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应的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全部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12小题,30分)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6小题,1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财产的半数将被没(mò)入公库,犯罪者的生命悉听公爵处(chǔ)置,他人不得过问。
B.卖豆腐赚了几个钱,称(chēn?)回两斤面,怕叫东家看见,揣(chuǎi)在怀里四五天了。
C.白杨树没有婆娑(suō)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qiú)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
D.乌珠迸(bèn?)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zhàn)将出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在恶势力猖獗之际,有的人苟且偷生、不辨是非,有的人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B.生意场上,判断要准确,决定要坚决,绝对不能忧柔寡断,否则将会坐失良机。
C.教书育人,培养新世纪的优秀人才,在座的各位教师是责无旁代、义不容辞的。
D.现在有少数党员干部,忘记党的宗旨,循私舞弊,贪污腐化,走上了犯罪道路。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得当的一项是
A.如果作者的想像过于离奇,描述过于夸张,就是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B.他们办移风易俗婚事,此事传开后,成为佳话,村镇人家的婚嫁,纷纷效尤。
C.花花绿绿的世界,其中有多少虚伪、欺诈、凶残,这些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D.他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人,尽管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去劝导他,但是都无济于事。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租界里的洋楼,是近代史上一个独特的社会产物,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C.万里长城的各个游览点,每天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旅游者。
D.这种做法,既稳定了农户与土地的承包关系,又促进了适度的规模经营。
5.用下面的句子组成一个语段,句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张一米宽的木床挨着炉子,两头的床脚是两摞石头。
②一只铁皮炉子安在房子当间,铁皮烟囱穿过房顶伸到屋外。
③床板上铺着一块鲜艳的垫子,垫子上摆着一只鼓鼓囊囊的白色方枕头。
④进了门是这户人家的厨房兼起居室。
⑤走过一块块草地,跨过一条条小溪,我们来到了扎西家的白房子跟前。
A.⑤④②③① B. ④①②③⑤ C.⑤④①②③ D.⑤④②①③
6.下面场合中,如果班长既想达到批评的目,又想把话说得委婉,表达恰当的一项是
小李和小杨,为了一点小事,两个人在自习课上大声地争吵起来。这时,班长说:“________________”
A.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很坏。
B.你们这样大声争吵,难道不感到羞耻吗?
C.你们这样大声争吵,影响不太好吧。
D.你们这样大声争吵,真是“太了不起”了。
二、阅读(6小题,15分)
阅读《发问的精神》中的选段,按要求完成7~9题。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7.文段中作者所批驳的论点是什么?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从书上就可以读到所有的知识和道理。
B.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书本上的知识和道理。
C.牢牢记住书上和老师讲解的知识和道理。
D.知识和道理只需牢牢记住并不需要多问。
8.第②~④段指出了第①段所说“漏洞”的具体表现,下面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书本记载的知识道理与世界的变动、进步之间有差距或有矛盾。
B.各个人或少数人见识有限,研究出来的知识道理都是错误的。
C.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
D.只记住知识和道理,而不把它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是片面的。
9.对第④段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证的中心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B.论证的过程既运用了讲道理论证,又运用了举例论证。
C.作者的主张是只有多发问,才能准确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去。
D.运用了反问的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