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站 中考网-南京站

南外仙林分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管理班级

2010-12-06 10:19:59李润文

  “班主任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高度集权,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需要。”11月底,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简称南外分校)校长钱铁峰在班级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上疾呼,不合理的教育关系应该得到调整,当前的班级管理体制必须改革。

  这一提法引起了与会的南京市400多个中小学校长的共鸣。

  班主任制度让教与育形成两张皮

  钱铁峰是国内知名的教育专家,曾任南京外国语学校校长多年,一直倡导推行素质教育,退休后他出任南外分校校长。“中国的基础教育尚未完成转型。”钱铁峰说,班主任制度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苏联,新中国成立后,照搬了苏联的教育制度,班主任制度也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现在中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们的班级管理却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

  在钱铁峰看来,班主任是高度集权的产物,统管一切,但只有主任没有委员。这导致了教育资源不能合理分配:任课老师职责有限,只管教学,班主任管学生德育、思想,教、育形成两张皮,学生没有决策权,家长基本旁观,不能因材施教,素质教育浮于表层。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班主任研究中心齐学红教授认同这一观点,她认为目前的班级管理体制只讲分工,不讲合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

  事实上,近年来,班主任制度改革在初三、高三毕业班已在悄然进行,许多学校采取班级集中办公的方式,由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一起协同管理班级。

  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管理班级

  出任南外分校校长后,钱铁峰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请求,不参加任何评比,不接受任何检查。5年前,他们开始了班级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班级教育小组的班级管理新思路。

  班级教育小组的组成人员有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其中核心成员是班主任和2~3位任课教师,班主任任组长。班级教育小组成员与其他任课教师一起集中办公,采取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的议事方式。在行动方式上,决策后由核心成员分工、分包执行,一般成员执行分配的任务,每位老师牵手七八名学生。

  会议当天上午,记者观摩了南外分校中德班的月诊断例会,德语老师、数学老师提出有同学跟不上课程进度,他们将提供课外辅导,重点帮助一些成绩差的同学。并提出有个别同学上课不认真,上课喝水,玩玩具。

  班主任表示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已和该同学家长进行了沟通。而学生代表则认为,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更好,同学们之间的沟通效果会更好。

  高三(6)教育小组成员龚熙华说,这种模式让任课老师组成了密切合作的和谐的团队,并实现了3个转变:心态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理念由教学者向教育者转变,角色由执行者向参与决策者转变。

  改革不是让老师把整治学生的手段集合在一起

  在随机采访中,七八位中小学校长都很赞同南外分校的做法。但是,与会的校长们对这项改革也有不少疑问:改革过程如何进行?会不会偏离轨道?能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钱铁峰坦承改革存在的问题,比如,角色意识还不够强烈,角色能力有待提高;学生、家长的作用仍要大力加强;学科教研水平有所削弱。

  齐学红教授认为,班级改革是一种民主的实践和探索,应该是一个能听到不同声音,提供反思、学习的空间,决不能搞成拼盘式,把各位老师整治学生的手段集合到一起。

  她同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日碰头、周例会、月诊断,感觉是老师整天琢磨怎么摆弄学生,把学生当成病人了。”

  “由高度集权向分权发展,班级管理体制改革与民主发展潮流相吻合,因材施教,张扬个性,这一变革必然对教育产生影响,为钱学森之问找到了一个答案。”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肯定了南外分校的这一做法,他在南京一中任校长时曾推行导师制,与班级管理改革有相同之处。

  吴晓茅说,目前,教学与管理两张皮的矛盾很严重,随着班主任津贴的出现,这个矛盾正在被激化。班级改革和课程改革应该相互促进融合,实现对班级资源、时间的合理利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他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班级管理和学生自治尺度如何拿捏?如何协调好班级教育小组成员的关系,不至于出现要么管得太死,要么没人管的局面?吴晓茅同时告诫各位校长,这个经验可以模仿,但并不意味着照搬照套。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热点策划 更多
进入热点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