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站 中考网-全国站

中考网

爱的教育——霍懋征

2009-11-10 11:06:18佚名

被周总理称为“国宝”教师的霍懋征

  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建国后,历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全国教育学会、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常委,特级教师。1949年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班主任工作札记》、《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等。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2004年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来到霍懋征家里,看望这位为小学教育奉献了毕生精力的83岁的老教师。

大学高材生执意教小学

  霍懋征,1921年9月生于山东济南一个教师家庭,母亲是山东济南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幼小的霍懋征亲眼目睹了那份美好的师生之情。

  1943年,作为北师大数学系的高材生,霍懋征面临毕业的抉择。“学校让我留校教书,我说不。我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小学老师最光荣。”就这样,她来到了北京实验二小。

  20世纪50年代初她被借到教育部去编写教学大纲,“4年后编完了,审完了,教育部要留我,但我还是坚持回学校。后来全国妇联调我去,我也没去。”

两次人生重大打击

  1962年的一天,她正在上课时,学校通知她22岁的二女儿病危。她不忍心把一个班的孩子丢下,等下了课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断了气。

  1966年“文革”中,霍懋征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被关押,被监督劳动。

  有一天,工宣队通知她可以回家看看,她还挺高兴,心想终于能看到孩子们了。可一到家门口她就惊呆了:13岁的儿子躺在血泊中,已经死去。15岁的女儿在旁边吓傻了,屋子里被抄家者翻得乱七八糟。据说儿子是在外面被红卫兵用三棱刮刀扎死的。

  她不顾一切地扑到儿子赵鸣身上,号啕大哭。

  儿子死了,霍懋征悲痛之余,想的却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那些思想畸形、行为扭曲的学生们。这位数学系的高材生,此时暗暗做出一个决定:“如果有朝一日还能重返讲台,我一定改教语文,语文教学重在育人。”

做像母亲那样的好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霍懋征的座右铭

  有一天,退休在家的霍懋征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里传来激动的声音:“我可找到您了。您就是我的亲娘啊!”霍懋征一下愣住了,问:“您是不是打错电话了?”“没错,霍老师,您就是我的亲娘,没有您也不会有我的今天。”“那您贵姓?”“我姓何。”“你是何永山。”“是我,是我。”

  何永山上学的时候,是学校里出了名的“淘气鬼”,而且已经留了两年级。上课的时候,随便说话喊叫是家常便饭。课下还经常欺负同学。就是班主任也拿他没有办法。

  一次开校务会的时候,霍懋征听说学校准备把何永山送到工读学校去,就找校长说:“您把这个孩子交给我吧。”校长说:“这可不行,我可不能让这孩子影响你们的优秀班集体。”“请您相信我,看看我们班是否有力量来改变何永山。”在霍懋征的恳请下,校长终于同意她把何永山领走了。

  因为两次留级,何永山比其他同学都大,而且身高体壮有力气。一天,霍懋征对他说:“永山,你当个组长吧。挑上三个同学,再加上老师,咱们五个人负责打扫班里的卫生区怎么样?”何永山一听先是一愣,然后大声说:“行!”从第二天早上开始,何永山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给大家准备好笤帚、簸箕,干得非常认真。有一天早上,他扛着一把长把笤帚兴冲冲地走到霍懋征跟前说:“老师,您用这把笤帚扫吧。”“为什么?”霍懋征有些不解。“霍老师,我发现您的腰有毛病,您用这把笤帚扫地就不用弯腰了。”一个被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也会关心别人了。

  一天,霍懋征看见何永山站在学校鼓号队旁边比画着敲大鼓,眼里流露出羡慕的神色。因为他不是少先队员,所以根本没有加入鼓号队的资格,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霍懋征发现他的这一兴趣后,就去找大队辅导员,说:“你看何永山那么大的个子,打大鼓最合适了。而且通过少先队这个集体也能帮助他进步。”大队辅导员不敢肯定,只说:“那就试试看吧。”结果,何永山非常遵守鼓号队的纪律。那年“六一”儿童节活动,霍懋征特意给何永山买了白衬衫、蓝短裤。这一天,何永山第一次在全校同学面前受到了大队辅导员的表扬。

  活动之后,何永山抱着白衬衫、蓝短裤送还给霍懋征。霍懋征亲切地说:“这衣服是老师送给你的,拿回家去吧。你今天很漂亮,只是脖子上少一样东西。”没等霍懋征说完,何永山仰起脸说:“我知道,我还没有红领巾呢!”何永山进步了,课上不随便说话了,课下也不胡闹了。上课老师都说:“何永山像变了一个人。”不久,他真的加入了少年先锋队。

  60年没丢下一个学生

  霍懋征接手了一个班。有一次上作文课的时候,她看见一个女孩子竟然用手捂着耳朵。女孩子看到霍懋征的目光时,赶紧把手放了下来,但是依然心不在焉。霍懋征向前任的语文老师了解情况,那位老师说:“没错,不知道这个学生怎么就怕写作文。讲评作文的时候,她听都不愿意听。”这是怎么回事。霍懋征心里琢磨着。

  连着几次作文作业收上来。霍懋征每当看到这个女孩子的作文时,就不禁皱起了眉头。文章确实写得很不好。有一次,批改作文的时候,霍懋征发现女孩子作文中有几句比平常写得有进步,马上在她作文本上把这几句勾出来,批上:“这几句非常好,表达了当时的想法。”霍懋征希望让女孩子知道,老师随时关注着她的进步。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霍懋征特地拿出那个女孩子的作文,用饱含深情的声调朗读了那几句话,并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

  渐渐地,这个女孩子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也有了得5分的作文,而且作文还经常被贴到教室里的《作文园地》上。一个学期之后,霍懋征推荐这个女孩子当了《作文园地》的编委。后来,这个女孩子成为一家出版社的编辑。

  霍懋征告诉记者:“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都愿意学好。因此,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千万不要觉得哪个孩子笨,这是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即使100遍还不会,不是还有101遍吗?”在霍懋征60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她从来没丢下过任何一个学生。

  不当校长去教语文课

  1978年4月,霍懋征结束了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重新回到了教学第一线———北京实验二小。那一年,她已经年近六旬。当时,教育部领导打算任命霍懋征担任一所重点小学校长。可是,她竟然谢绝了。霍懋征的理由很简单:“我不能离开学生,我还想当老师。”

  这次重新走上讲台,霍懋征在教课问题上必须在语文和数学两科中选择一科。霍懋征放弃了以前的数学教学,兼任一个班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她选择只教语文,是因为在“文革”当中,她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的学生,甚至是好学生,怎么一夜之间竟然变成了打人杀人的“凶手”。这使霍懋征深刻意识到,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课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任务。然而,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语文教学领域却兴起了一种以“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的“双基”理论。霍懋征认为,这种“双基”论显然是要放弃或淡化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她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语文教改实验的任务。

  1979年初,作为唯一的小学语文教师代表,霍懋征参加了在长春举行的全国23个省市中学语文教学会议。会上,有些代表发言说:“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各科教学的任务,不能强加于语文教学,这样会两败俱伤。”轮到霍懋征发言的时候,她提出反对意见:“离开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离开了育人的大方向,我们的语文课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文章是为什么而写的?文以载道,文章无不为宣扬某种道理、传达某种感情而写的。一篇文章立论越深刻,章法和语言运用的越精彩,它的教育作用就越大、越久远。‘文’与‘道’永远应该是统一的。通过文章对下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千古不变的规律,怎么能说‘两败俱伤’呢?”

46个学生写出44篇一类作文

  1981年,在北京市毕业生统考中,霍懋征带的班试卷获得了令人吃惊的成绩:全班46个学生中除了两篇二类文,其余44人的作文都是一类文。语文总平均分达到98.7分,而且试卷卷面整洁,字迹端正。这一成绩令阅卷老师们惊叹不已。霍懋征的语文教改实验成功了。

  语文教学为何需要改革。这缘于语言学家吕叔湘的观点。吕叔湘认为,中国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九年里两千七百多个课时学语文,还没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因此,霍懋征全面回顾总结自己过去教学中的有效方法,并且与发达国家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她从中发现,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之所以“少、慢、差、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材阅读量太少。一个学期四个多月,教材中只有二十几篇文章,平均一个月还学不完6课书。阅读量这么少,怎么提高孩子们的语言文化素质?所以,霍懋征为自己制定了一个16字方针———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对自己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总结。为了这份执着的爱,霍懋征仍然继续着她的教育生涯。

霍懋征的心愿:支援西部基础教育

  “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60年感到无悔。

  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说起霍老师的育人方式深有感触:“霍老师不仅以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给我们学识,更以她的爱心,以她真切的举止教育我们成人!”

  1998年,霍懋征从教育教学第一线退了下来,但是她始终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年过八旬的她先后到新疆、甘肃、贵州、广西、内蒙古做教育考察,向西部教育工作者介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传递最新的教改信息、教改动态和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交流教育教学的管理经验,宣传良好的师德典范,把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西部的教育。

  霍懋征说:“我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加倍努力,为支持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再做贡献。”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