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站 中考网-全国站

红旗高中班主任工作方法----疏导法

2013-02-28 15:25:13大连中考网整理

  疏导法

  所谓“疏导法”,即用疏通引导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行为习惯当然需要训练,但也需要疏导。我们的工作必须符合青少年心理,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疏通引导,往往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校中培养学生好习惯运用的疏导法的实例

  有一个时期,我班上一些同学上自习课总随便讲话,影响了学习,老师和他们多次讲道理,效果并不佳。后来老师改变了方法,不但不禁止说话,反而鼓励说话。上课时老师说,这节自习课大家可以随便说话,我不记录,也不批评。同学们很奇怪,开始还不敢说,等老师走了一会儿,几个活跃分子开始带头说了,逐渐全班同学都聊开了。第二天老师对同学们说,这节自习课谁也不准说话,咱们严格按规范要求。这节自习课我留在教室监督,整节自习课非常安静。同学们不明白老师为什么一天让说一天不让说。到第三天老师让每个同学进行比较,全班做了个统计:安静的自习课你做了多少作业?复习了多少功课?随便说话那节自习课你复习了多少功课?这一对比同学们明白了,而且有了切身体会,不少同学深有感触地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样一学期得耽误多少功课啊?有的同学还算出了一学期自习课共能做多少道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了主题班会——《自习、自习,自觉学习》,同学们纷纷上台演讲“时间的重要性”、“纪律的重要性”。从此,班上自习课的纪律有了明显改观。

  有一个阶段,班上同学上课很不专心,尽管老师敲着讲台大喊“注意听讲!注意听讲!”可思想开小差的人仍不少。为了使同学们专心听讲,老师做了不少说教,可见效果甚微。于是,老师改用心理学知识引导他们,在切身体验中让学生懂得专心听讲的重要性。有一天,老师上课时突然提问:“哪个同学能马上说出咱们教室有多少块玻璃?”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全说不出准确数字。老师又问:“谁知道咱们楼梯上一共有多少级台阶?”同学们又哑巴了。老师接着问:“咱们学校操场周围一共有多少棵树?”大家依然是摇头。这时老师说,我们每天生活在学校、教室,天天看见玻璃、树木、天天上楼梯,为什么不知其数目呢?因为我们没有有意地注意它,这叫熟视无睹。然后老师给同学们讲什么叫有意注意,什么叫无意注意,讲有意注意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纷纷跑去数楼梯,数操场的树。不少同学深有体会,他们说,有意注意了几分钟,就能回答出您提的问题,可没有注意,虽然天天看也答不上来,有意注意太重要了。事后这个班又召开了一个主题班会《专注——成才的法宝》。在会上同学们列举了一些科学家专注而成才的事例,学习尖子介绍了他们专注的经验,不少同学说了自己的教训,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从此以后,上课专心听讲的人多了,思想开小差的人少了。

  (二)运用疏导法的注意事项

  1、从实际出发,讲究针对性。

  “针对性”首先是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法。学生的年龄不同、性格气质不同、心理水平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在集体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因而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方法。要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绝不能只凭主观愿望进行教育。“针对性”还要讲究内容的针对性。有些学生已养成一些良好习惯,有些则已形成一些不良习惯,每个学生的问题不同、需要不同,因此选取的教育内容也不同。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学生选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2、要抓住热点、兴奋点进行疏导。

  疏导就必须找到可疏导的地方,顺势引流。最好疏导的地方就是学生的热点、兴奋点,根据学生的兴奋点去疏导,学生往往感兴趣,主动投入,不知不觉地就顺着老师“挖的沟”而流了。

  3、贴近孩子。

  教育中有一个现象,叫做“相近的吸,相反的相斥”。你的观点离学生很远,不容易被学生接受;你的观点和学生相近,反而容易让学生接受。因此,老师要先降低标准,找到与学生相近的地方疏导。这就如同上台阶一样,你想把学生拉上台阶,你先要下台阶,与学生接近了才好一把把他拉上来,然后你再上台阶,再把学生拉上来。如果你在台阶最上面,学生在台阶最下面,相距甚远,学生可望而不可及,往往很难向你靠拢。要想让学生上去,老师就得先下来,贴近孩子,否则就会出现,你的标准越高,学生越不理你那一套,结果是很难疏导。

  4、要采取“隐意图教育”。

  疏导本身就不是强迫,要疏导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就需要家长“淡化教育痕迹”采取“隐意图教育”。你的教育意图不让孩子知道,好像你并不是在教育他,而是在跟他聊天,跟他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教育,这种教育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意图隐蔽起来不等于没意图,老师的教育意图是很清楚的,只不过是把它隐蔽起来而已。很多教育是“遇物而诲”、“遇事而诲”的,采取“隐意图”教育比较便当,如果你摆起架子,板起面孔把学生叫过来训斥,学生立即警觉起来,心里会树起一道抵制教育的屏障,“甭跟我说,我知道,还是那一套……”这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

  5、疏与堵结合。

  采取疏导教育时,最好与“堵”结合。一方面开沟引水,一方面垒土堆墙,这边堵上了,只能往那边流,这样有利于疏导。因此,我们在疏导的同时也应让学生知道,那样做是不行的,是要受惩罚的,这对疏导的顺利进行是有好处的。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热点策划 更多
进入热点策划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