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 中考网-北京站

北京工美附中特色课程体系介绍

2015-04-28 17:40:02紫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学生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和载体,同时,学校的课程理念也影响着学校评价标准的变化,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开发课程资源、探索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倍受学校领导层的重视。我校以夸美纽斯的“为生活而学习”、杜威的“学校课程的真正中心应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等教育理论为指导,围绕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美术特色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探索和凝炼了工美附中特色课程体系并初具规模。

  2014年4月18日,东城教委在我校开展了以课程展示和研讨为核心的“走进工美附中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多家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报道。北京青年报在报道中指出:“2014年北京新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使各中学纷纷“未雨绸缪”,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探索“走班教学”的模式。中央工艺美院附中作为东城区首个推行“走班教学”的中学,在高中部全面开展“走班教学”试验已经有一年多,取得显著成果。”这既是对我校课程改革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们的鞭策。

  纵观工美附中课程体系的发展历程,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王泽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他带领学校干部和教职员工们不断学习、研究、思考和创新,使得工美课程体系建设历经三个阶而跻身于市区前列。

  第一阶段 课程体系初探期

  自2007年北京市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初,我校在《积极探索,稳步推进》一文中提出了“自助餐”比“盒饭”更有味道。北京市新课程改革后的模块教学为我校实施“自助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新课改后国家课程中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领域,我校结合美术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除开设必修课程以外,还为学生量身定制了“自助餐”,即选修课程;细化研究性学习课程方案,并编写了《工美附中学生选课手册》,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了解三年内即将修习的课程。

  为了学生在课程中汲取营养,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至关重要。2007年9月以来,学校实施了一系列校本培训,从最初的“更新观念”、“破冰之旅”到目前倡导的“创设适合学生的教育”等实践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学校的课程文化,教师不仅能任教一门课程,还能承担研究性学习和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和授课任务。同时,系列的校本培训促进了年级组,教研组两个团队的良性发展;通过引进名师,帮助学校打造了学科委员和学术委员两个学术团队,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注入活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王校长作为北京市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成员,对于学校的课程建设,更是站在国际化视野的高度进行思考,带领大家讨论如何通过课程设置与实施实现教育的国际化和学校的特色发展。在王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开展了《国际化背景下工美附中课程体系建设》的课题研究,对当时的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又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必修、选修、德育、美术课程板块,简约为“798”、“315”课程体系。同时将学校的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编写成为《美术特色学校高中美术系列教材》,在当年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北京市政府颁发的二等奖,学校也凭借鲜明的课程特色先后被评为北京市级和国家级高中特色发展实验项目学校。

  第二阶段 课程体系发展期

  伴随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与改革纲要》的诞生,“创新培养人才模式”被提到学校教育日程中。《刚要》中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为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培养美术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依据美术教学规律和美术专业的发展方向,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重新整合和调整美术课程体系,凝练出四大美术核心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和创意表达,突出我校在美术教学上提出的全新概念,即把设计的思考融入写实教学,增加了创意表达课程。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决定在已出版发行的两套美术教材的基础上,组织教师们投入到第三套教材的研究与修订工作中,更加突出了以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理念与内容,该套教材被列为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美术专业核心教材,不久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我校始终将“如何教,怎么学”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观点,结合杜威的思维五步法和美国著名的“学习金字塔理论”等理论,凝练出“工美教学五步法”,即讲授启发、任务导向、合作探究、思维交流、巩固拓展。教学五步法的提出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讲解什么、提问什么、思考什么、交流什么、提升什么”五个方面力求做到既有哲学性,又体现艺术性。五个环节之间不是孤立静止的,前后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内容上也可以相互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五步之间不能割裂开来。

  在改变教法的同时,引导教师理解“注重学思结合”的内涵,在教学中研究和实践《纲要》所倡导的“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我们认为好的教学应该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学会从根儿上想问题,“思维导图”教学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为了配合我校教学五步法的实施,我们尝试引用八种思维导图进行辅助教学,即园形图、括号图、泡泡图、双泡图、流程图、复杂流程图、树状图和桥形图。思维导图涵盖多种思维方式,师生可根据知识的不同进行灵活的应用。在教学中,我校倡导教师用思维导图“教”,学生用思维导图“学”,形成我校课程实施特色,改变了师生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第三阶段 课程体系成熟期

  自2012年起,学校对课程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改革,我校高中学生开始实施“走班教学”,将课程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同时学生还能选择教师,实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形成个性化的课表;改变了一个年级一个课表的状况;实行了“大年级小班级”管理,并对实施“走班教学”的学生评价进行了有效的探究,以保障“教”与“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针对课程体系运行机制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学生们深有体会。他们认为在“走班教学”模式下,学生自身更有压力,不用老师和家长督促了;学生们对于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深有感触“小组合作学习让我们有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与单纯听老师讲解而比较,我们的课堂更加活跃、积极,专注度更高了”。这也是我们所期待的变化:通过学校课程改革,使学生更加乐学和会学。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完善的课程体系表现为:基于先进的教育思想,彰显明晰的育人目标,依托科学有效的教师培训,尊重学生的兴趣与差异,着眼学生能力及身心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它关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中高考方案”的改革标志着中国教育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步伐将迅速提升,我们深知已取得的成绩属于过去,我们将继续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推进课程体系国际化进程,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相关推荐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策划更多
进入特别策划频道